徐主任教你节气养生 | 处暑
治未病中心徐志驰主任
专家简介 徐志驰
处暑,是二十四节气之第十四个节气。处暑,即为“出暑”,是炎热离开的意思,这时三伏已过,暑气渐渐消退,天气由炎热向凉爽过渡。处暑意味着酷热难熬的天气到了尾声,这期间天气虽仍热,但已是呈下降趋势。
处暑正处在由热转凉的交替时期,是阳气渐收,阴气渐长,由阳盛逐渐转变为阴盛的时期。很多因素在不经意间影响着身体健康,且夏季过多的损耗也应在此时及时补充。所以,此时亦应特别重视养生。
如何进行处暑养生? 一、早睡早起防过凉 处暑过后,逐渐开始出现“秋乏”、“秋燥”。首先要改变夏季晚睡的习惯,建议每天多睡1个小时,争取晚上10时前入睡最好;并要早睡早起,还要适当午睡,这有利于化解困顿情绪,特别是老人。古代养生家认为,老人宜“遇有睡意则就枕”,尤其处暑过后。 民间有句老话:“处暑寒来”。处暑后,早晚温差加增大,如果对夏秋之交冷热变化不适应,一不小心就容易引起感冒、肠胃炎等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的疾病,即所谓“多事之秋”。在生活起居上,应注意预防过凉、过寒,注意防寒保暖,尽量少用空调;尤其在晚上睡觉时,应在腹部盖上一层薄被,以防脾胃受寒。 二、滋阴润燥少辛辣 秋燥最易伤人体津液。建议多食蔬菜、水果等含有大量水分的食物,以补充人体的津液,防止自己在随后的日子里因为津气亏虚而患病。建议多吃点葡萄、蜂蜜、百合、莲子等清补之品,少吃韭菜、大蒜、葱、姜等辛辣刺激之品,尽量少吃寒凉食物,忌大量生食瓜果。对于脾胃虚寒者,尤其应该谨慎。 中医有“朝朝盐水,晚晚蜜汤”的说法。处暑后,早晨起来容易感觉口干、咽干,可以喝点淡盐水。早上喝淡盐水,洗肠又解毒,可润肠胃、通大便;晚上喝蜂蜜水,有助于美容养颜,并可补充各种微量元素,很适合在处暑时饮用。 常言道,“秋季进补,冬令打虎”。秋季食补以滋阴润燥为主,可选择一些生津润燥、增酸补气的的药膳美食。 三、艾灸护脐病痛少 处暑以后,天气就会逐渐变凉,这个时候养生就要防暑降温慢慢转向防寒保暖这边来。其中,就需要注重肚脐的保暖。此外,护脐也很重要。肚脐没有太多脂肪而充满神经末梢,寒邪之气易从脐侵入体内,进入我们的消化道、泌尿生殖系统,容易引起急性胃肠炎、慢性盆腔炎、前列腺炎、膀胱炎等多种疾病。 中医上有一个护脐方法,即艾灸神阙穴(神阙穴位于脐窝正中)。方法:将艾条放置在温灸器里点燃,置于肚脐部位施灸;调整升降的高度以调节火力,以微烫而不痛为宜。 四、轻松运动养精神 处暑之后应注意收敛情绪、维持心情平稳。秋高气爽的天气,尤其适合散步、慢跑、爬山、太极拳等轻松的户外运动,可以消耗体内多余的热量,排泄多余的水分,达到清热除湿的目的,还可以有效疏解“悲秋”情绪。另外,平时多伸懒腰,也有解秋乏的效果。伸懒腰能适当增加对心肺的挤压,促进心脏泵血,增加全身的供氧。 中医保健穴位 处暑节气陈星海医院推荐养生产品 滋阴止咳茶 【功效】养阴清肺,消痰止咳。 治未病中心简介 往期回顾
每天按摩此穴3-5分钟,可以有清宣肺气,润肺降火的功效。
②天突穴:位于颈部,当前正中线上,胸骨上窝中央。
此穴每天按摩2次,按压力量以穴位下面出现酸麻胀的感觉为宜,能宣通肺气、消痰止咳。